戒网瘾心理咨询中心


“孩子天天玩手机,一放学就抱着手机,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手机给他收了,他就在那儿发脾气,也不学习,和我们对抗着……”

“上网课的时候,孩子不知不觉就开始玩起了游戏。我们发现他就赶快关了,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趁我们不注意开始去玩,哎!”

“孩子玩游戏玩得都不上学了,天天通宵,有时候饭都不吃。哄骗、打骂都不起作用,这可怎么办?”

 

不知道您是否遇到有类似困惑的父母?他们因为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的问题而前来咨询,脸上写满了无助和困惑。

当他们带着网瘾的孩子过来心理咨询时,作为咨询师,我们该如何理解孩子的网瘾以及网瘾的孩子?我们又该如何分别与父母、孩子工作?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更好地去帮助网络成瘾的家庭和孩子,5月4日,我们沈家宏心理举办了第17期以“网络成瘾”为主题的家庭动力面对面活动。

 

本期家庭动力面对面活动仍然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场是联合督导,下午场是专题分享。

联合督导中,我们邀请了督导师傅鑫老师与沈家宏老师一起来进行团体督导,由心理咨询师一起参与,受督者提交的个案也是以网络成瘾为主题的咨询案例。

督导中,傅老师主要是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进行个案督导,沈老师则更多从家庭系统动力的角度对个案进行家庭动力的分析和呈现。

现场参与的咨询师作为团体的成员,他们从个人感受进行一些反馈,并根据自己的咨询经验给受督者一些建议,帮助受督者拓宽咨询思路,提供一些新的咨询方向。

下午的专题分享,是由沈家宏老师以“网络成瘾”为主题进行的专题分享,线下和线上直播同时进行。除了心理咨询师之外,相关从业者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也都参与进来。

过程中,沈老师先从“成瘾”开始讲起,依次给大家分享了成瘾的几大特点、成瘾者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成瘾的五个阶段、成瘾的几个重要功能、成瘾的家庭动力等部分内容。

接下来,沈老师给大家呈现网络成瘾的诊断、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网络成瘾的系统干预思路,并重点讲解了系统的家庭治疗观、干预子系统的逻辑、干预父母系统的逻辑、干预问题孩子的逻辑等。

其中,亲子关系的十大法则、咨询师与父母工作的十个关键、咨询师与孩子工作的七个重点,这些干货的分享,可以帮助咨询师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开展咨询工作。

另外,沈老师还针对于具体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比较强实操性的问答参考,如,如何讨论父母的需要及孩子的需要、如何对父母的目标进行提问、针对孩子的压力如何提问,等等。

沈老师从成瘾开始谈到网络成瘾,从全面理论讲解到具体实践指导,这些专业的分享让现场的很多老师都收获颇多,大家在过程中也不断去记录或拍下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在结束后在学习群中分享学习到的干货。

其实,无力感的背后是我们想要去搞定来访者,也想搞定自己。

我们的生活里面充满了搞定,就像父母想搞定孩子,孩子想搞定父母,丈夫想搞定妻子,妻子想搞定丈夫。

结果,我们越是想要搞定,就会发现越搞不定。

我们既搞不定别人,也搞不定自己,然后我们就会产生无力感。

当我们想要搞定却搞定不了,想要改变也改变不了,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时,我们内在里面可能就会恼羞成怒。

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这种无能感会颠覆我们最底层的信念-自我的信念,从而导致自我否定、自我怀疑。

同时,这也可能会导致我们对来访者会有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被我们潜意识所恨的来访者有可能就会自动不来了。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时候咨询的结束可能会满足咨询师自恋的需求,避免自恋受到创伤。

当来访者在咨询中要攻击咨询师时,比如语言攻击、肢体攻击,这个时候我们要不要保护自己呢?

大家需要知道,咨询师也是人,我们也有尊严,也有人格,这些都是需要保护的。

当我们在咨询中能够保护好自己时,我们也为来访者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如果我们不保护自己,我们就会与来访之间会形成一种对抗性的问题,就会有很多的冲突。

不过,我们怎么去保护,这个很重要。

我们是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吗?

如果我们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那一刻我们已经不是咨询师了。有可能我们就变成了来访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很难帮助到来访者。

咨询师是个职业的角色,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在咨询师的角色里,进行回应和保护自己。

那么,具体该如何回应和保护自己呢?

首先,我们需要先共情,然后,我们就可以做适当的自我暴露。

我们要注意,自我暴露要有限度,不能让来访者受伤,这很重要。

那么,一般情况下,我们暴露什么会比较安全呢?

当我们被来访者攻击的时候,我们会有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也会有冲动,这些部分是可以进行反馈的。

有可能,当来访处在这种情况下的时候,他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和感受。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移情和反移情反馈给来访者。

我们可以这样说,“也有可能,你在生活当中遇到类似被攻击时,也会有这种感受,然后这种感受会让你觉得很委屈。”

另外,很重要的,我们需要表达的是原发性的情绪,而不要表达继发性的情绪。

原发性的情绪,是指不基于对错的情绪,如不安、害怕、悲伤;基于对错的是继发性的情绪,如愤怒、羞耻、委屈。

比如,我们这样这样说:

“当你这样说的那一刻,我确实很受伤,我有些慌乱,内心里面也有点害怕。

其实,在你刚才表达的那一刻,我也看见了你的受伤、你的无助。

那么,在你说出事情之后,我也在觉察,我想我接下来怎么去调整,让你的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有些时候,我们会担心表达不好,所以想要去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但是,如果我们咨询师都不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不能够真实地呈现自己,那么我们的来访者呢?

这里又会给到来访者一个示范。

当然,由于咨询伦理的要求,对于那种伤害来访者的话,我们是不能够表达的。

但是,真诚并不代表我们需要把所有的部分都说出来,我们可以将一部分的真诚展现给来访,

另外的一部分我们有权利不去表达,而且是职业要求让我不能够表达,这个时候我们仍然是真诚、真实的。

当我们在咨询师角色里面,能够保护好自己,而且用恰当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就给来访者树立了一个榜样。

重要的是不带敌意,这个很重要。不带敌意的坚决保护自己,带着温情的回应。

我个人经验就是,攻击这种事情在咨询中确实是挺难处理的。

这会是一个张力非常高的时刻,我们会被打倒,会有情绪反应,会有身体反应如颤抖,我们会流泪,会皱着眉头表现的难看,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其实要做的有两件事情。

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来。

尽可能让咨询能够存活下来,不要让咨询变成一个来访者认为你已经被他打败的情况,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咨询师在做到前面一点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回到能够去理解、体谅,能够去共情来访者的这个位置上。

当然,一般来讲,很难当时就能成功,有可能需要几次,需要几十次之后。

当咨询师能够回到那个位置上的时候,这次的冲突它会成为咨询当中可以去成长的一个点。

另外,提到攻击,其实它很可能是有一个作用。

它的作用是去告诉自己,让自己感到我不是无力的,因为我在用力,所以我就不是无力的。

所以,反过来说,在这个攻击的背后是很深的无力感。

有时候,我们会将孩子偷东西归因于想要得到关注,包括其他的行为问题也归因于为了引起关注。

从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看,我觉得这太简单了,这里面丢失的信息太大了。

比如,一个孩子偷钱买汽车玩具,我想他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去得到关注,而他有意识的想要得到的是汽车。

那么,为什么这个孩子他想得到这些汽车呢?

因为他可以通过得到并玩汽车,来回应自己这种喜爱的感觉、这种触感等,使其内在的部分直接得到一种释放。

这是他需要的东西,但这只是他表面上需要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那么,他之所以有想要买这些汽车的行为,或者过度集中精力在这些汽车上,本身是因为他缺少了在关系层面上的回应。

所以,他真正需要的响应是在情感方面,是从人际的过程中对内在的需要、内心的发展的一个响应

因此,从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看,偷东西是要得到关注,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但是这句话里面丢失的这个信息量可能是极大的,如这个人他真的需要的是什么,这是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点。

关于关注,我们会经常说到成年人或者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少,其实关注这个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大家想一想,我们给来访者的关注是基于我们的职业角色,作为家长来讲,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职业的成就感。

那么,一个家长他能够有多少的时间,他能够有多少的空间,包括心理上的空间,能够让他去给予这个孩子关注?

这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包括在很多破碎的家庭中,这些成年人他们本身自己事情都顾不过来了,那么他们能够有多少的时间放在孩子的身上呢?

而且我们知道,孩子需要的关注是需要一个时间量的承载。

他一见到你会给你表达的东西,与他和你待在一起一天之后给你表达的东西,同样是一句话,可能你接收到的信息就不一样了。

因为一个人传递过来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另外一个人接收到的信息,会随着他和你的关系距离远近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我们的语言除了说出来的语言,还包括大量的非语言信息,非语言会传递很多隐藏的信息。

当这些信息在一定的时间的承载之下,才能够充分被接收、被回应。

之后,我们才说这个孩子才是得到足够的关注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比较不容易出问题。

但是现在,我们能够有多少人可以给予孩子这样的关注?

包括我们作为咨询师,能够给到来访者关注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我们也有很多时间在担心自己各自各样的问题。

所以说,关注这种东西,他真的是一个很高质量、很宝贵的东西。

我们作为咨询师,尽可能的去给来访这样纯粹的对这个人的关注,这种关注是有治愈性的东西

所以,关注其实真的是不容易的。

当我们对一个家长说你要多关注孩子,或者你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时,这其实本身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此时此刻没有去关注我们谈话的对象。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能够去真的关注到对面的这个人。

我们需要时刻多问自己一次,我在此时此刻感觉到的是什么,此时此刻是什么让我想要去说这个话?

很多时候,我们对家长说你对孩子要关注,其实表达的意思就是你对我的配合不够。你看我这么努力的帮你的孩子,你都不关注孩子,你的孩子要怎么好?你的孩子不好,我的职业成就感要怎么办?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自己的一个表达。

戒网瘾心理咨询中心

精神分析分析精神,分析我们每个个体的精神结构,包括自我的人格结构、意识潜意识、性心理发展阶段、防御机制等这些部分。

那么,弗洛伊德为什么要把人的精神进行分析?后面,他还分析他的女儿,当然还有自我分析?分析这些有什么作用呢?

我慢慢地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弗洛伊德给来访者进行自由联想的这一刻,我们看来访者是处在什么状态?这一刻,来访者处于自由的状态,在这个自由状态里面,弗里德去看他的潜意识。

也就是经由自由联想才能看到潜意识。

但是我突然发现,咨询师想看到的是潜意识,但是在那一刻,其实,来访者收获到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就是对人性的什么压制、扼杀,所以他决定文明是用来禁锢我们,是我们我们欲望的敌人。

所以,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处理掉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自由了。

因此,自由联想不仅仅是咨询师通过这个部分来发现潜意识,更重要的是在那种状态下,来访者能够找到他自己。

因此,我们会发现精神分析就是来找自己的,去找自己的内在整个结构,去找自己的防御方式,去找自己的激情,去找自己的梦。

我们通过觉察自己的内在世界,去看到自己,然后找到自己。

所以,后来精神分析慢慢地从趋利本能、自我的结构慢慢走到关系,客体关系是在关系当中怎么找自我。慢慢过渡到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这里仍然是一种关系。

后面发展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就没有客体了。客体消失了,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我们都是主体,没有客体就没有没有控制关系,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关系。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411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下午5:06
下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下午5: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