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

1. 20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是指菊花。

13.请解释下列加点同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2)濯清涟而不妖 妖:

(3)宜乎众矣 宜: (4)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

13.(4分)(1)只 (2)(过分)艳丽(3)应当(4)开始,刚刚(每小题1分)

14.请把下面的句子面承成现代汉语。(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4.(4分)

(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每小题2分)

(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15.《爱莲说》中,菊是 的象征;《咏菊》中,菊有 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室)(2分)

15.(2分)隐逸(者) 耐寒

16《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6分)

16.(6分)

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

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同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情感”2分;“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回答“原因”时,从写法,主旨等角度解说,言之成理也可)

2. 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共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11.D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12.【甲】

1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④[矫]假托,④[犒]犒劳。③[宾]以客礼对待。⑤[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答:

13.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3. 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杨氏者,苻承祖①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毎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②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③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

(1)【与】①强与之(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2)【具】①母具以语之( )②各具情态( )(《核舟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8.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2分

(2)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3分)

9.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4分)

【答案】6. (1) 给 (2)欣赏,领悟 (3)详细 (4). 具有,有

7. B

8. (1)亲戚都来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这样)。

(2)现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却让姨母如此(贫寒)?

9. 示例:①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②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③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与】①强与之:姐姐非要(将衣物)给她。与,给。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答谢中书书》)

(2)【具】①母具以语之:苻承祖的母亲详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具,详细。②各具情态:各有各的情态。具,具有。(《核舟记》)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我夫家世贫(我丈夫家世代贫寒)/好衣美服(漂亮衣服)/则使人不安(就会让人心中不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亲姻,所有的亲戚。皆,都。唯,只有。不欲,不想要。(2)今,现在。何所,什么。乏少,缺少。而,却。使,让。如是,像这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这里的“痴”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般人不一样的想法和行为。(1)结合“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可概括: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2)结合“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可概括: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3)结合“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可概括: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点睛】译文:杨氏,是宦官苻承祖的小姨。家境贫寒没有产业。当苻承祖被太后宠幸发迹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巴结苻承祖,想从中获得好处,唯独这个杨氏不肯(巴结苻承祖)。(杨氏)经常对她的姐姐说:“姐姐你虽然享有短暂一时的荣华富贵,但比不上妹妹我一辈子不担惊受怕所带来的愉悦。”每当杨氏的姐姐送给她好衣物时,她大多是不接受的。姐姐非要(将衣物)给她,她就说:“我丈夫家世代贫寒,(让我们突然穿上这些)漂亮衣服就会让人心中不安。”终于没有接受姐姐的馈赠。有时从她姐姐那接受了衣服,她基本上是不穿的,暗中埋了它们。苻承祖每次见到杨氏一家贫寒的模样,深深的埋怨他的母亲,认为没有提供给他们,于是就对他母亲说:“现在我苻承祖让家里什么都不缺了,(可母亲为什么如此小气)而让小姨如此贫困呢?”苻承祖的母亲详细的将事情的原委全告诉了苻承祖。苻承祖于是命令人驾着马车去杨氏家接她。命令人将杨氏强行抬上马车。于是杨氏在马车上哭得十分悲痛,说:“你们这是想让我死啊!”由于这样,苻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将杨氏叫做“傻小姨(痴姨)”。

4. 2020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6-19题。(15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4分)

(1)持汤沃灌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

(3)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

(4)弗之怠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8.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3分)

19.与当年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4分)

【分析】【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寓,住。再,两次。之,的。句意: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②重点词:余,我。敝衣,破衣服。句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根据句意,我们可以知道,在宋濂心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所以,他能够不怕艰苦,以学为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表达能力。解答时,需结合文本内容,在准确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在学习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勤奋刻苦,不要注重外在的物质财富,不去跟别人攀比;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现代中学生应从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等方面树立苦乐观。

答案:

(1)①热水;②“被”同“披”,穿;③在腰间佩戴;④代词,指抄书。

(2)①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②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一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4)优越条件:吃穿无忧,有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等。苦乐观: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5. 2020年甘肃省武威等7市中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17分)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