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学没有感兴趣怎么办

你是否和我一样买了一书柜的书,N年过去连书籍塑封都没拆掉?是否和我一样兴致勃勃地去看书,结果看了半个小时就心猿意马转身被吃饭、朋友圈、短视频吸引走了?如果是的话,想必也急于知道怎么破。

你是不是也觉得读书好难?在知乎上看到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发现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学会用荧光笔,明天学会用便利贴,奈何读书这个习惯还是没有养成。况且现实社会存在太多即时的满足让我们无法招架,基本就是束手就擒。那怎么做才会成为一个长期阅读者,更多地关注深度的思考和与大牛一对一的交流呢?

毛主席生前藏书有7万多册,即使在被病魔折磨的时候依然手不释卷。我们有伟人公事繁忙吗?为什么他可以遍览群书?而我们一年读不完一本书呢?再观察社会上有大成的人士,无一不是书痴。他们是怎么做到高效读书的呢?今天内容根据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编写的畅销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以及自身实践后的改良版为模板。如果你也想畅快阅读,不妨跟我一起拿到钥匙去开启阅读之门。

简单说今天所分享的方法只有三步:选书——看书前的准备——如何从书中取精。是不是很简单,确实简单,太复杂的技巧就是反人性的,是不能够坚持的。

一、选书——好的选书是习惯培养的开始

大家都有过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购书的经历吧?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信马由缰地穿梭于各个书架和页面之间。与其说是在选书不如说是去和书做一场不计时间成本的邂逅。这些选书场景都显示出两个特点:目的性不强和被动。目的性不强是因为我们自己并不清楚自己要读什么书,只是根据封面设计还有流传度之类的草草下单。而被动就意味着兴趣不高。比尔盖茨是著名的书痴,他也曾说过:“永远不要打开一本你没有准备好要读的书”。这句话就是对选书这个环节最好的描述了。如何进行选书呢?我们要清楚书籍的分类,知道了分类再去选择就会有所指向性。

如果按照书籍内容的类别,我个人将能接触到的大部分书籍分为以下三类。可能归纳得不全面,但这三类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a. 文学类:又细分为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再细分为古典、近代、现代;体裁又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名家鉴赏等等。这一类别的图书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看得比较多的就是小说。那小说读完我们有没有学到什么可以使用的东西呢?有似乎也没有。这是兴趣类的读物。我感兴趣就会多读几遍,但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喜欢和爱读的。今天的方法不适用于此类书籍。如果真有兴趣读小说,大概是不需要什么方法就能读下去的。毕竟哪有人能拒绝故事的魅力。文学类除了小说之外其他类型的,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就好了。

b. 实用学科类专业领域书籍、教辅资料、学科通识读物、论文、学术著作等。此类别是目前我感觉最适合阅读的一类,因为它完美符合了我们读书的目的。所以今天的内容和这类书籍密切相关,只有这类书籍才能带领我们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目的。那些说读书无用或者泛读的人,不管是不是胡说,反正不适合我。一个习惯的养成没有兴趣做支撑,早晚会“耐性”不足,将书籍束之高阁。

c. 工具类:百科全书、词典、字典、说明书等等。这类图书不需要深度阅读,需要查找术语或者基本概念的时候直接翻看查找即可。建议直接购买与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即可,买不了吃亏。也不要执迷于网上可以查到,网上查固然方便,但和纸质版查阅有本质差别,电子工具书替代不了纸书。

 

以上就是我个人关于图书种类的区分,文学类和工具类不在今天的方法论中。它们的价值和作用个人评估即可。

无论阅读习惯还是哪种习惯的养成,千万不要直接对抗人性。在了解我们自己身体和大脑构造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技巧去引导习惯的发生,这种发生越自然越便捷,最终形成习惯的可能性才越大。所以针对阅读习惯来说,好的选书决定了80%。那到底怎么选书呢?以实用学科类为例,两条原则:1、选择想要读的(兴趣或者需要指导)2、选择该类别中评价度高的作为基础读物(前人经验的借鉴能避免不少无营养书籍)

其次如果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并综合比较书籍的口碑,那就果断下单。一本书运气好打折时候买也就几十块钱的事情,但性价比奇高。在这里还推荐一种方式,如果一本书你读完很受用,那么将书中的提到的同类别书籍也一起买来。这就是很典型的以点及面,你欣赏的作者引用和推荐的书籍完美符合“需要”和“认可度高”两个原则。

二、看书前的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选好了书,我们就开始准备享受阅读吧。阅读需要合适的时间段、舒适的环境、必要的读书工具。

关于时间段我比较建议睡前1.5-2小时,这部分时间没有很多公事烦扰,环境也相对安静。而且从认知学来说,学习新的事物和技能如果能在当时产生“心流”状态并经过一晚的睡眠,第二天还可以念念不忘,那基本上会记忆的比较牢固。所以,睡前的时间段是不错的选择。环境的话,最好是单独的区域,有舒适的灯光,1-2h坐不累的椅子(不建议躺在床上看书)。最后就是所需的读书工具: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和笔(现在很多同学会选择用平板和电容笔替代,我试过,还是觉得笔记本方便也高效。无论翻找还是记录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一项必须有,其他物品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手机类电子产品关机时间放远一些,不使用电子产品是最好的

 

【理想阅读环境】

三、如何书中取精——【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一切准备就绪,翻开书籍吧,下面的方法很简单粗暴和有效,做好准备咯。

第一步:先浏览书籍的目录,在目录中勾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如果可以的话可以适当想想这部分内容可能是什么。然后一目十行的一页页翻书籍,这需要练习才能很快地翻阅,通常来说小标题和段落首句话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后面的内容均是对观点的阐述和例证,暂且不用看阐述和例证,只看关键语句。如果这个章节中的小标题或者哪句综述性内容让你觉得不错,那就把这一页的页眉折叠一下。如果内容很让你有欣赏或者有阅读冲动,页眉折两次,以示重视。这样以一本B4纸张,两百多页的书籍来说,第一筛的时间大概30分钟左右,随着练习的增多,速度可能会更快。

第二读:此时全书主要章节和观点差不多都看到了,我们再把书从头打开。只需要读这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只需要粗读即可。就是段落中的文字还是要看出内容来,如果读完和第一次筛的过程一样有“心动”的感觉,那折页部分可以选择不动或者把单折变为双折。如果感觉平平就把折页取消掉。这个过程建议每个章节的要点都至少有一处折页,不然一本书折了两三个点是无法得到书中的脉络和框架的。不过也看书本的质量和个人的阅历,也不是没有可能书本所述都是自己知道的内容的。这部分用时大概30-50分钟。

第三记:翻开笔记本,在空白页的首行可以写下书籍的基本资料——阅读日期、书名、作者,版次、出版社、提炼本书核心内容等,下面写上摘录的内容,这部分可以自由发挥。反响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是:书中重要内容和观点摘抄以及配上个人感悟,两者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比较好。个人解读非常之必要,输入10分的效果完全不及输出2分的效果。这也符合认知科学中所说的主动输出所产生的知识留存效果远大于被动输入。其次还有一种方式是画出知识框架,这个效果也很好,但是需要书本的框架清晰且个人的归纳能力足够才可以。可以在此阅读方法熟练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和改进。

 

【葱鲔火锅笔记法示例】

以上就是我很推荐的阅读方法,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进行调整。但总的来说此阅读方法优点:一是符合大脑认知中习惯和行为的逻辑,根据需求和爱好为导向的选书方法会比漫无目的的看书更有可能持续下去和从中受益;二是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些客观条件的设置,比如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和适宜的阅读空间,避免被其他事务打扰;三是筛-读-记的阅读法更省力也更实用,符合我们大部分人的行为习惯。

很多美国畅销书,书中的举例大概占书本内容的百分之90 ,一个观点N个例子。这样的写作形式如果我们照单全收明显阅读效率低下,失去了兴趣那就太遗憾了。那么把书中好的部分摘录下来,有感想地写下来,无用的舍去。这就很符合我们追求高效和“快捷”的大脑回路。

 

【脑链接】

我们的知识面可以类比于一个圆形,外围有很多散落的元素—知识点,我们知识面的圆周上有凸出或内凹的连接点可以和外部的元素相结合。所以随着自己所有的圆形面积越来越大,可以产生的链接位就越多,对新知识的吸取就会更加从容。人的脑子是容易记忆有关联事务的,无关联的事务是不容易记忆的。所以阅读和经历其实就是在不断扩大我们认知的圆周,让它有可能吸收更多元素,连点成线,线成面的过程。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34257.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3日 下午1:35
下一篇 2022年5月23日 下午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