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理需求改变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这种行为方式

同事的孩子今年上初三,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先抱着手机躲在屋里玩游戏。玩的过程很投入,很兴奋,时间至少半小时,有时甚至能玩一个小时,才不情愿地放下手机,开始磨磨蹭蹭地写作业。晚上学习的间隙,还会以休息为名再拿出手机对战几局才过瘾。

同事很苦恼,孩子怎么这么痴迷于手机游戏?怎样能让孩子远离游戏,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其实,孩子爱玩手机游戏的现象很普遍,连大人都控制不住自己,何况自制力并没有那么强的孩子呢。

要解决这类问题,应首先了解手机游戏容易上瘾的成因,然后对比分析学习和游戏反映了什么不同的心理需求,最后提出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建议。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为什么玩游戏会上瘾?

有人说,游戏是电子海洛因,会让人上瘾。没错,让人沉迷,正是游戏开发者的目的,是游戏开发成功的证明。

《一触即发:强迫症患者的回忆录》作者弗莱彻·沃特曼在书中写道:

如果你的生活遇到问题或者让你感到厌倦,做任何事情似乎都毫无价值,那么你就很容易将注意力转向电子游戏,说“我能完美地完成任务”。

游戏之所以吸引人,甚至让人上瘾,是由于游戏设计者洞悉人性的心理需求。虚拟的游戏对于人们日常枯燥的生活来说是新鲜的,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而游戏中不时出现的惊喜和轻易就能获得的成就感,则会让玩家获得平时难以获得的刺激和快感。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因。

1.游戏入门的学习成本极低

游戏为了吸引玩家,其入门的难度通常很低,无论大人或孩子,基本不用付出多少学习的时间,也无需具备多高的技能,都能够极容易地上手完成操作,感受其中的乐趣。游戏这种低学习成本的属性,会给玩家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玩家建立初步自信后更容易深陷其中。

2.角色代入带来平时无法体验的生活的满足感

游戏设计通常来源于生活,却基本是人们生活中不易接触到的场景,比如驾驶飞机歼灭敌机、驾驶汽车飞速飙车、打打杀杀的格斗、在城堡中打怪升级等。玩家将自己代入到游戏场景中,会对这种虚幻的体验感到新鲜、刺激和满足,同时对未知的游戏进程感到兴奋,感觉自己丰富了人生体验,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3.即时奖励机制带来莫大的成就感

游戏中,最让人沉迷的因素就是即时奖励机制。玩家在游戏中所有付出都是有回报的,游戏结束后,会立刻看到结果,例如出现成绩排名、收到金币奖励或赢得装备等。这种反馈很迅速,是即时的,是在明确的目标下,短时间内即可获得的。玩家为了赢得比赛或获得奖励,就会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以获得成就感。

4.竞争取胜带来征服的快感

游戏中,无论是单打独斗与对手的个人PK,还是团队协作共同抗敌的集体对战,竞争,是游戏的主旋律好胜是人的天性,不服输的斗争精神会激发玩家的斗志,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则可以带来征服对手的快感和胜利的自豪感

即使你在现实生活中是个长相矮胖丑、学习成绩差、工作赚钱少的loser,但在游戏中,你能取得胜利,你就是英雄。而这,在游戏中往往不难实现,因为,总会有菜鸟等着来被你虐。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自我决定理论”反映了学习和游戏时怎样的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等人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需要、归属需要以及胜任需要。简单来说:

  • 自主需要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决定而不是他人指使,是出于自身意愿,能够自我调控。
  • 归属需要是指个体与他人或其他团体之间的情感融入、认同和支持,能够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 胜任需要是指个人有机会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并且有足够能力完成相应的任务。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游戏中,以上三种心理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越高,投入的精力就会越多,在其中获得的收益也会相应扩大。

正如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道格·詹蒂莱所说:

如果要让一个人去做某件事,那么事情本身至少要满足三种需求中的一种。如果能同时满足人的三种需求,那么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更有动力。

孩子们爱玩游戏 ,因为游戏完全满足了自我决定理论的上述心理需求;相反,学习成了人们的这三种心理需求的“伤心太平洋”。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学习和游戏中的“即时满足”效应

美国著名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一书中指出:

相比长期获益,我们更容易选择立即得到的满足感。作为人类,我们趋向于享受即时的快乐,避免即时的代价。如果感觉很好,我们就想立即享受;如果感到痛苦,我们就想延迟它。

这就是“即时满足”效应,是人类本能的心理反应。在学习和玩游戏的对比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1.目标达成的过程感受不同

游戏是开发者精心设计,其难度循序渐进、横向逐步加深,诱导你根据其设计好的路径逐一解锁关卡、不断增长技能,但目标并不难实现,玩家通常可以比较顺利地持续玩下去,以便开发者获得商业利益。

而学习则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难度纵向提高,需要不断付出努力,通过大量枯燥的练习和重复,以及大脑的思考和理解,才能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世界著名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斯说过:

一生中,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来源于我们需要避免痛苦并渴望得到快乐。

而在游戏和学习面前,多数人选择了逃避学习的痛苦,而选择了游戏时的快乐,这也是人性使然。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2.目标达成的时间线不同

弗莱彻·沃特曼说:

与短期、具体的奖励相比,我们很难评估长期、抽象的奖励。

前面提到过,游戏的即时反馈奖励机制是能够让人兴奋和开心的,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见到玩游戏时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这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在学习初期,可能无法预测学习中付出的努力会不会换来优异的考试成绩,也不知道所学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因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期内无法收到成效,我们需要有长期的积累才会有收获,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厚积薄发的过程。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3.目标达成的路径不同

玩游戏,就像是谈恋爱时的花前月下,美好而令人沉醉;学习,更像是结婚后的激情回归于平淡,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忙碌中充实而平凡。

玩游戏过程中,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因为你总有赢的机会,总会通过逐步的积累,实现升级目标。即使自身实力不行,还可以通过充值买装备、买道具的方式,成为壕气的”氪金”玩家,简单粗暴地让闯关更容易、让自己更强大。

学习则没有捷径可寻。买再多的书,不去翻开阅读,知识还是在书里;报再多的线上线下课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课,学问还是老师的。而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读书、听课、做练习,在孤独中付出艰苦的汗水和努力,才能真正地获取知识 ,增长才干。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通过以上分析,家长应该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游戏而抵触学习。青少年和儿童在成长发育期,有叛逆心理和自我坚持的情绪表达是正常的,家长不要一刀切地强行阻止孩子玩游戏,否则越阻止,孩子越逆反。

要想孩子爱上学习,我有以下建议。

1.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要想孩子少玩游戏,首先家长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不要在家里,在孩子面前长时间地刷手机、玩游戏,成为手机的奴隶。

父母有读书习惯、家里有读书氛围的家庭,孩子爱看书、爱学习的机率更高。优秀的家长会在孩子学习时,也拿起书陪同孩子,让孩子认为读书不仅是自己现阶段的事情,而是终身的追求。

例如,我和爱人工作多年,但现在还是每年都会参加单位里或社会上组织的各类考试,往往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来复习备考。而这样的努力也在不知不觉间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孩子每天见到我们伏案学习的情景,对学习和考试感觉习以为常,因此并不抵触读书和学习。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2.激发孩子内驱力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在于引导,而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自身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不断打破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以实现自我成长。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来储备知识,为今后的人生可以创造无限可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游戏,只是闲暇放松时的调剂品。

内驱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由不爱学习到爱上学习也不是可以“一键切换”的。家长要对自己耐心,有信心,给孩子调整心态、转变行为的时间。短期的变化不足喜,长期的坚持才更有力量。当内驱力逐渐形成,学习区不断变为舒适区,就形成了“学习-成长”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在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寒门女孩张薇分享了自己在大学里蜕变成长的故事,她从开学时“微积分作业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竞选班长和实践支队长不成功,仰卧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到“获得辩论赛冠军,仰卧起坐及格,当上班长,指导实践支队,拿到学业优秀奖学金”,无不闪耀着主动奋斗的内驱力的光芒。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

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许放弃。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3.树立阶段性目标

长期的、宏大的学习目标往往让孩子感到绝望。借鉴游戏设计中的即时反馈机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设立学习的中短期目标任务,这个目标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具体,因为具体的目标才能够衡量和检验;二是通过“跳一跳”能够实现,不能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也不能是超出能力范围难以达成的。

比如,短期目标可以是每周背过几首诗、多少个单词,中期目标可以是每次月考成绩提升多少分,排名前进多少位等等。

在孩子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不断肯定、鼓励孩子的付出,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而在孩子达成目标后,可以通过小小的奖励让孩子巩固自信,有更强的动力继续迎接更大的挑战。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4.树立成长性思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习的成效同样不是立竿见影的。树立成长性思维,就是要将成长的眼光放长远,同时能接受短期内可能见不到效果的努力。

南方有一种竹子叫毛竹,它在生命的前5年中,生长非常缓慢,但经过5年的储备和积累,形成了发达的根系之后,会以每天0.6米的速度暴发式生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奇迹般地长到20多米高。

学习同样如此,不能急于求成,也没有偷懒的速成法则,而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态蓄势待发,以“修行自我,未来可期”的自信实现成长。

孩子总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怎么破?通过心理需求改变行为方式

总结

孩子爱玩游戏,不愿意学习,让家长感到无助,但这个问题并非无解。

本文从游戏的特点及设计机制入手,分析了游戏容易让人成瘾的4点原因,然后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三种心理需求和“即时满足”效应,分析了孩子选择学习和游戏的不同行为方式的原因,最后为父母们支招,提出了让孩子爱上学习的4点建议。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而闲暇时光适当的游戏娱乐也是生活的一种美好调剂,但切不可让孩子沉迷于游戏而荒废了学业。家长们应该“利用”游戏而不是一刀切地抵制游戏,要学习和借鉴游戏设计中针对人们天性中即时反馈、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用成长性思维,逐步攻克阶段性目标的方式,实现提升和成长。

原创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frf.com/516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7日 上午8:18
下一篇 2022年4月7日 上午8: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